严防地质灾害保群众安危
目前我市已经进入汛期,根据昆明市气象台2011年昆明地区短期气候趋势预测,今年昆明主汛期天气变化极为复杂,强降雨过程较多,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大雨、暴雨发生频繁。局部地区单点暴雨及长时间连续降雨仍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同时,由于昆明城镇化进展迅速,城镇、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为致灾因素增加。基于以上因素结合昆明实际分析,在广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类型仍以自然因素诱发的中小型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在矿区、新建公路沿线和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灾害以工程活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重点防范区灾害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南岸、普渡河中下游、小江及其支流和螳螂川中下游地区,面积约
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全面构建共同责任机制。要严格按照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确定的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对隐患点的监测和防治工作责任制,逐一将监测责任落实到乡、村、点、户、人,严格实行“四包三落实”,即县(市)区领导包乡镇、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群众和落实转移路线地点、落实报警人员及信号、落实避险场地,确保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要按照“谁引发、谁防治、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落实 “一岗双责”,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职责。
确保监测人员落实到位,资金发放到位。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多年来的经验证明了对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是整个汛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以预防为主、以监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监测人员安排落实到位,确保监测人员工作经费发放足额到位,要保证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加强汛期隐患点的再检查、排查工作,进一步完善灾害防治措施。要在汛前检查、排查的基础上再一次组织相关人员于
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落实灾情速报制度。严格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和专人值班,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和分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以及应急处置人员必须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切实安排好节假日应急处置工作,确保足够的应急力量,以保证能够随时启动应急预案。要认真执行灾情速报制度,对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时,灾害发生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接到报告后4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出现中型、小型地质灾害灾情时,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接到报告后12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加强预警预报工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密切配合,注意接收气象部门的“等级预报”结果,及时收集汛期降雨趋势预测资料,组织专业技术力量结合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险情动态和灾害发展趋势,规范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程序,健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反馈机制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水平。
强化宣传教育,重视应急演练工作。各地要借助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面向农村基层干部、乡镇国土所人员、乡村建设规划民政管理人员、村组监测员、普通群众和中小学校师生富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重点隐患区要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受威胁群众的避灾自救能力。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农村、进校园、进厂矿、进社区的宣传活动,既要大力宣传群测群防体系的作用,宣传主动撤离,成功避险的典型案例,又要警示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更要宣传我们的群测群防、成功预报、应急避险,避免更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迹,营造积极参与,健康有序,及时高效的灾害防治舆论环境和氛围。实现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和培训全覆盖,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熟悉熟知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不断增强防灾意识,提高避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