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业务频道/地质矿产/地质灾害/监管举措与进展

    特区十年,多措并举,东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发布时间:2013-11-08 文章来源: 发布机构: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东川区自然条件差、地质环境复杂,曾以“天南铜都”闻名于世,又以规模巨大、暴发频繁、类型齐全的“泥石流博物馆”而著称,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地质运动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尤其是两千余年的开山采矿、伐薪炼铜的历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小江在东川的86km流程内,有灾害性泥石流沟达107条,其中成灾严重,对城镇、交通、水利及工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有30多条。东川区水土流失面积1309.56 km2,占总国土总面积的70%,被列为泥石流Ⅰ级危险区(极端危险)。多年来,各种地质灾害给东川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惨重的损失。2013,全区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17个,其中:泥石流93个、滑坡195个、崩塌15个、其它14个;受威胁农户6659户、36250人;潜在经济损失23亿元。

    面对东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东川历届党委、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特区建设十年来,东川区在上级国土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始终坚持“三为主”、“四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十年来,全区未出现一起重特大地质灾害防治事故,重点部位东川城市后山、大桥河、汤丹、因民矿区、阿旺集镇及各镇(街道)20余个危险隐患点逐年得到治理,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5亿多元,有效保障了东川城市、北部矿区、主要集镇、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全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明确责任抓落实,建立健全责任管理体系。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较好地把握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的主动权。区、镇、村三级成立洪涝及地质灾害避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区政府每年与各镇、街道办和相关单位签订《地质灾害避险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各项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到镇、村、组及每个监测员,明确岗位职责、提出目标要求,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切实做到责任到岗到人,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监督、考核、奖惩”为一体的区、镇、村、组、监测员五级责任管理体系。

    二是科学规划抓减灾,做好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两项重点工程。为科学有效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灾害损失,东川区编制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东川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东川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等方案和预案,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明确应急管理职责,切实加强应急救援管理。编制了《东川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提出用10年时间,着力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整合资源要素,重点实施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组基本实现易地搬迁避让,使危害严重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整治。近年来已先后对汤丹风景村、因民小水井、阿旺大荒地、铜都赖石窝等村部分受地灾威胁的村小组实施了避让安置工作;争取国家及省市级资金3亿多元实施了东川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主要治理了城市后山及汤丹、因民矿区)和中央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云南省东川区阿旺集镇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一期),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使用,已为修复地质环境、保护全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强化宣传抓培训,完善三级预警预报通信网络。东川区始终将宣传和培训工作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利用土地日、科普宣传日、安全月和集镇赶集日,采用知识展板、宣传手册、口头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类型、形成原因、危害和预防知识的认识;同时,对全区各镇、街道工作人员、村组干部、地质灾害监测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在全区各镇(街道),对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村庄、学校以及企业发放避险明白卡和工作明白卡,组织民兵应急分队和有地灾隐患的村组、学校、企业进行现场应急演练。通过宣传培训,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明白了防灾避灾及临灾处置方法,知晓了撤离路线、避灾安置地点和注意事项,有力地提高了干部群众防灾避险和应急反应的能力。

    建立三级预报预警通信网络,强化部门协作联动。一是建立以森林防火无线电平台作为地质灾害避险专用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一级预报预警通信网络;二是与电信、移动等通信部门建立信息平台,向地灾监测员和各镇各部门相关人员发布气象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降雨预报预警信息,以及在区、乡镇党政机关办公区设立电子显示屏滚动发布天气预报的方式,建立二级预报预警通信网络;三是建立以钢卷尺、定位桩等简易监测仪器对隐患点进行监测,确定以铜锣、口哨、高音喇叭、防空警报、手摇报警器为主的地灾预警,完善了三级预报预警网络体系。

    四是“早”字当头抓检查,落实灾害防范“四查”制度。经过多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形成了“汛前排查、汛期巡查、应急调查、汛后核查”的“四查”长效工作机制。汛前,在各镇、街道办、部门自查的基础上,由区国土资源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检查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并邀请专家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系统分析。汛期坚持严格的地质灾害避险监测值班工作制度,对每年确立的区、乡两级监测点的地灾隐患情况进行动态巡查,实行24小时监测值班,及时掌握情况,坚持“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的零报日报制度及险情灾情速报制度。在巡查中,一旦发现突发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启动应急调查,组织相关专家对隐患点进行调查评估和鉴定,研究制定应急预案。汛后,由国土部门牵头,会同有关单位就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核查,对原隐患点和新产生的隐患点予以评估,确定隐患等级,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努力降低安全风险。

    五是群专结合抓创新,强化基础建设提供“五大保障”。一有组织保障。区、镇、村层层成立工作机构,实行专人负责,落实专人办公,形成“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国土部门重点抓,水利、气象、安监部门配合抓,其他部门协助抓”的工作机制,全区共聘请监测员300余人,汛期对全区300余个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二有科技保障。加强技术队伍建设,于20103月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抽调了7名工作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3)到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先进技术,对重点隐患区汤丹白锡腊、姑海小烂山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由企业筹资,购置安装了10套自动监测预警设备,进行24小时监测预警,弥补了人工监测预警的缺陷。三是制度保障。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追究制,把地灾防治工作会形成例会制度,专项落实地灾防治工作,制定出台了地质灾害避险办公室五项工作制度(汛期值班制度、汛期工作报告制度、险情巡查制度、灾情速报与应急调查制度、“两卡”发放制度),一个规章(观测人员规章),一个办法(监测人员管理办法),并对重要地质灾害监测点编制单点应急预案。四是经费保障。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常开展,区国土局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每年支出近百万元资金,用于汛期地质灾害点监测设备购置、车辆使用、应急调查、方案编制、抢险等。五是物资保障。根据灾害特点和救灾工作需要,在区民政局、粮食局、石油公司及各乡镇设立物资储备点,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扩大救灾应急的有效服务辐射范围。

    尽管东川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但由于抓得紧、管得严,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防灾意识强,思想早准备,工作早部署,汛情早通报,灾情早防范,灾来反应快,多年未发生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实现了“少死亡、少损失”的目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好效果。东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于2011年被国土资源部、云南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多名工作人员荣获国土部、省、市级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表彰。

    主办单位: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联系电话:0871-63184368

    技术支持:昆明市自然资源信息中心

    单位地址:昆明市呈贡区市级行政中心4号楼5层

    网站标识:5301000021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