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机制积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近来,国土资源部、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昆明市国土资源局就当前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了重要指示。盘龙区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县区之一。当今,在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背景下,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质结构,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立体多变的气候特征,干旱、洪涝、地震、泥石流、冰雪、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云贵高原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愈加严峻复杂。云南楚雄特大滑坡泥石流、四年连旱、鲁甸地震等灾害突发。所以要时刻警惕,未雨绸缪,在年终岁末扎实做好减灾防灾工作。多年来,盘龙国土资源局协助盘龙区政府从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补救三方面考虑,建立科学完善的防灾救灾机制。做到了发现及时,从而使灾害得到有效消除,确保了全区在地质灾害方面安全无事故。
事前防御,建立科学的防灾预警机制。科学技术是检测、预报灾害的利器,一个信息全面、功能先进、覆盖面广的灾情监测、评估系统在防灾减灾上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一要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推动预警设备的更新换代。二要注重提高灾害应对能力。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大力推进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救援知识、技能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大力提高全社会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要落实气象、国土、水利等部门责任,对地质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促进信息交流与沟通。四要建立以基层街道、社区、村组为基础的区、乡、村、社四级监测体系,群众与政府相结合,各级政府相协作,积极发挥群众防灾预警作用,做到群防群策。
事中应对,建立科学的应急救灾机制。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防不胜防,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灾害突然降临时,备有完善的应急机制。首先,盘龙区政府在规划之初就将救灾应急工作考虑在内,建设与全区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基础设施,在人员聚集区设置专门的避险场所,以便灾害到来时,第一时间转移群众,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区政府、街道办制定详细、具体的应急救灾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救灾的各项工作能在第一时间启动,并得到有效落实。最后,各级医疗等单位平时定期开展应急救灾演习,熟练救灾工作流程,加强协作,保持警惕,增强防灾救灾工作意识。
事后补救,建立科学的 救灾保障机制。灾后保障是救灾工作重要的 收尾工作,更是正规秩序的第一步。灾后保障工作主要分为灾后援助和灾后重建两个方面。在灾后援助工作中,一要及时疏通道路,确保救灾物资输送及时;二要建立以区政府、街道办为主各类社会组织及个人为辅的救援体制,及时发布受灾地区信息,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灾后重建工作要以受灾政府为主导,负责制定与区政府、街道办相适应的重建规划,在政策上对受灾地区有所倾斜,确保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盘龙区国土资源局协助盘龙区政府从事前预防、事中应对和事后补救三个方面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科学指导。从其他地区的地质灾害事故中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确保了上级指示精神有效落实,确保了全区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扎实有效,确保了全区在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上安全无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