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资讯中心/专项工作

    赞!昆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经验全省推广

    发布时间:2024-09-18 文章来源: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机构: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近日,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向各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下发《关于学习借鉴昆明市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经验做法的通知》,要求各地学习昆明市的经验,牢固树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责任重大的观念,进一步加强在实施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监督管理,不断提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水平。

    近年来,昆明市在城市更新中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明确城市更新改造中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保护、规划工作前置的实施细则,形成了多方式听取公众意见、多保护对象行政主管部门联动、联审的工作机制。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新路径。




    顶层设计 绘就传承蓝图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则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昆明,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山水形胜、各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地段)和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骨骼和血肉,彰显了独特的城市气质和历史文脉。
    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昆明市提出必须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明确保护和利用是对历史文脉最好的传承,让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在城市更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制度规定既是对“保护”划出的“底线”,又是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引领。
    昆明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设计,夯实保护根基,为进一步做好城市更新改造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推动党中央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决防范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发生破坏具有保护价值的城市片区和建筑的行为,早在2021年昆明市就印发出《关于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昆明市关于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工作指引》,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前介入城乡建设,强化规划引领,不断强化全域全要素保护监管能力,持续发挥保护类规划在城市更新中的底线作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章可循,为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全域全要素保护思路


    昆明市严格落实保护优先、应保尽保,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地段、历史村镇、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历史建筑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含线索)优先保护、原址保护、整体保护;强化保护对象增补,结合昆明历史及城市更新实际,将承载市民特殊历史记忆的特殊建(构)筑物纳入保护范围。

    微信图片_20240918171310


    文明街
    五华区将昆明动物园长臂猿馆、亚洲象馆、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纪念碑、唐家花园遗址等申报为昆明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将新发现的“援越抗美”时期防空洞纳入“云南汽车修配厂旧址”申报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对于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予以科学保护管理,对于可明显展示城市工业发展轨迹的标志性老旧厂区适时列入工业遗产,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畴。
    晋宁区对辖区全域进行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古墓群、遗址、墓碑、化石保护区、壁画、古民居、寺庙、历史名人、名人祠堂、名人故居、古桥、民俗、传统节日、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间工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文学、口述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游艺与杂技、名木古树等多种类型,在梳理摸排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按照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价值要素,对新发现民居建筑、工业建筑等历史文化线索进行评估定级,提出原址保护、迁移保护、资料收集等针对性保护建议及措施。

    微信图片_20240918171315

    晋城古镇上下西街
    自2021年文件实施以来,昆明市已完成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及备案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99个,新发现历史文化遗产线索共1212处。其中,推荐申列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26处、推荐申列为历史建筑82处、名木古树37棵,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线索共计767处,有效促进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



    建立全流程工作机制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为强化监管,昆明建立历史文化保护贯穿规划编制审批全流程工作机制。
    对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进行前置,要求未完成拆迁或未启动拆迁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在城市更新基础数据调查阶段同步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调查评估备案。
    总体流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是开展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论证;
    二是启动预先保护、申报列级;
    三是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专章、落实保护要求;
    四是充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信息库。
    并针对每个阶段明确具体实施流程及要求。
    同时,结合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情况,针对范围内存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以专章形式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在城市更新改造实施方案和规划方案中应包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有关内容,切实在各规划审批环节做好历史文化保护相关内容的审查,指导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坚决制止破坏行为。
    盘龙区在规划编制阶段同步编制历史文化保护专章,落实保护要求,与规划方案同步审查、报批。
    在小窑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合理兼顾协调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中划定文物古迹用地和公共空间,明确保护对象后续具体保护措施,延续周边龙泉古镇历史地段空间格局、风貌,共同打造展示利用线路,结合陈列馆、展演空间、体验场所集中展示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线索,传承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线索预保护机制


    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为防止城市更新中的“破坏”,防止有历史价值但又未定为保护的建筑物被误拆,昆明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线索预保护机制。

    微信图片_20240918171320


    昆明老街
    在现场调查评估中,发现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筑群、村、镇等历史文化遗产线索,按照评估报告定级建议,按程序报相应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认定公布。在申报列级期间,启动预先保护,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拆除预先保护对象。
    预先保护制度的建立,有效避免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线索在申报列级过程中因未明确身份得不到有效保护而造成的传统风貌破坏灭失的问题,实现了历史文化遗产从发现到列级保护全流程的闭合管理。防止文化遗产成为“文化遗憾”。


    创新实践“政府送方案”


    五华区作为昆明明清古城核心所在地,传统街区与老建筑风貌突出,人文内涵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昆明市政府公布的历史建筑,超过一半就在五华区,类型涵盖传统民居、传统商铺以及近现代公共建筑。
    按照“应保尽保,抢救优先”,确保无产权或产权不清晰历史文化遗产线索得到妥善维护修缮,五华区自然资源局与辖区街道协作,创新“街道统筹修缮申报,规划技术指导审批,方案经费财政保障,修缮利用多方监管”工作模式,化解了房屋破损严重亟待抢救性修缮,但产权不清晰无法申报的矛盾。
    设置“五华区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资金”。其中,子项“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修缮方案编制”资金每年约36万元,预计可为3000平方米建筑编制修缮方案,被民众亲切地称呼为“政府送方案”,有效激励产权人自发对保护建筑进行修缮。
    专业且规范的建筑修缮方案,为保护历史建筑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施工流程质量控制和验收提供了依据。以用促保、用保互促,通过激励自发修缮,不仅保存历史价值,还通过功能改善和环境提升,适度满足居民现代生产生活需要,促进历史建筑的合理有效利用。


    携手画好历史文化保护“同心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范围广、涵盖环节多,因此,在保护、传承过程中,须注重与多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形成保护合力。
    昆明市全力加强部门协同联动监督管理,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按照“保护优先、全域覆盖;行业指导、属地主体;强化担当、细化落实”的工作原则切实履行规划监管责任。
    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涉及多个行政主管部门的情况,建立起多部门联审联批的工作制度,市级有关部门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指导管理,发挥监督职责,并逐步建立完善专业标准和相关配套政策。
    各县市(区)也积极推进落实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体责任,具体负责组织、落实、督促和管理城市更新工作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层层落实,确保全要素保护落到实处。官渡区制定了《加强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通知》,区级各职能部门、街道全方位协同开展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备案工作,共同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现在,昆明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正加快从部门“分散”走向“协同”,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现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各个方面,各个时期、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都能在“一张网”“一盘棋”中得到更为系统的保护,构建起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


    活化新生 焕发时代活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关键。它们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城市的荣耀未来。
    如今,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一处处历经沧桑、古朴风情的历史建筑,一场场历史文化普及活动……从“保”下来、“活”下来到“火”起来,昆明通过持续不断地保护和创造,重塑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空间独特性与文化景观个性,带来高质量发展动能的同时,让城市更美好,让人们更加便利地拥抱和享受“诗和远方”。



    主办单位: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联系电话:0871-63184368

    技术支持:昆明市自然资源信息中心

    单位地址:昆明市呈贡区市级行政中心4号楼5层

    网站标识:5301000021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0700070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