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除、防、避、治” 齐发力 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
近年来,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探索“查、除、防、避、治”五字工作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持续抓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抓好源头控制防范一批。在项目用地审批阶段严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落实防治措施。二是发动群众消除一批。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动员群众投工投劳,防范“小隐患大损失”。三是政府兜底消除一批。对于隐患较大、群众无力及时消除的,由政府出资进行综合治理。四是争取立项消除一批。2020年—2024年,实施工程治理项目56个,有效保障了约1.4万人的生命安全,避免潜在经济损失12亿元。五是易地搬迁避让一批。结合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具备条件的群众搬迁避险。2020年—2024年,实施避险搬迁项目8个,有效保障约1400人的生命安全。
一是强化人防。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五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人防责任。二是强化技防。抓牢气象预警和监测台站预警,目前昆明市已建监测预警项目445处,共完成有效预警10次。三是强化联防。科学制定防治方案、应急预案等相关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会商研判机制,健全联防联控制度。四是强化练防。扎实做好市、县、乡、村四级应急演练,重视单点应急演练,不断增强防御和救助能力。五是强化物防。加强部门联动,备足防灾救灾物资和救援设备,夯实物防基础。
一是动态巡查。实时掌握受威胁群众情况,确保避险转移不落一人。二是准确预警。及时通过微信、广播等方式全覆盖发布预警信息。三是快速转移。灾(险)情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四是妥善安置。提前预备安置点,妥善安置受威胁群众。五是信息报送。畅通灾(险)情上报通道,为指挥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024年,由于研判准确、预警及时,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石林县提前组织150名群众临灾避险并妥善安置,避免了人员伤亡。
一是力求宣传入脑。广泛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活动,多层次多方式宣传防灾避险知识。二是力求培训提能。定期组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培训,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三是力求处置及时。灾(险)情发生后,市、县、乡、村协同联动,应对有力。四是力求绿色治理。将生态修复理念贯穿地质灾害治理全过程,东川区铜厂箐泥石流治理工程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恢复耕地151亩,既治理了隐患,又恢复了生态,还发展了产业。五是力求利民惠民。将地质灾害治理与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东川区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充分考虑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将城市后山5条泥石流沟治理后,建成东川区森林公园,达到利民、便民、惠民效果,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东川区铜都街道铜厂箐泥石流治理工程,主要工程规模为:新建2座拦挡坝及3座副坝和排导槽320米,护岸堤120米。 项目于2019年1月开工建设,2019年6月完工,2022年4月通过竣工终验。通过近几年汛期考验,拦挡坝有效将泥石流物源控制在上游,结合当地政府组织实施的植被恢复工作,有效抑制滑坡、不稳定边坡、坡面等地质灾害的活动,排导槽能有效归顺下游泥石流,有效保护铜厂箐120户、452人生命财产安全及沟道两岸耕地及林地等。 治理后的深沟